洞见社会真相的思考力修炼&少数派思维高手深度思考的秘密

相信你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一些大佬的经典结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心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类似的说法,你听完之后,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很受启发?
相信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感受。这些说法的确有道理,但从实操的角度来讲,还有点搓麻将三缺一的味道。这里我就把缺的“一”给补上:请问,你的心决定了你的世界,那又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心呢?

下面重点来了。既然你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概念在驱动,那高手是怎么做事的呢?

《鬼谷子》就告诉你:圣人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牛人之所以牛,都是因为他知道从矛盾(阴阳,你可以理解为是两种正好对立、相反的现象)处去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开关、线索(因为有矛盾,才会有前进、革新、推进的动力),然后,用概念作为缰绳,来驾驭、主导事物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去演进。

《鬼谷子》开篇的第二段开头一句话:“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这句话就是对“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的实操应用举例。
它的意思就是,但凡人脑中一旦存有夫贤不肖、智愚、勇怯等等这些概念时,就好办了。因为只要你有这些概念,我对你进行捭、阖、进、退、贱(这几个都是动词,比如这里的贱,使……贱)、贵(动词,使……贵),就都有缰绳可抓了。至于到底是捭还是阖,是贱还是贵,就看我要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你知道这个人最喜欢被人夸聪明,你就知道他头脑中的聪明、愚笨这些概念就是系住他的缰绳。
你要想激怒他,你就只要不断骂,证明他如何如何笨,保证他很快就会情绪失控。你要让他心甘情愿地帮你,你就拼命赞美他如何如何聪明伶俐,如何如何万里挑一,他很有可能就愿意免费帮你解决问题。这就叫智愚,可捭、可阖。

越是处于社会上层的精英,越是精通这个原理。而越是精通这个原理的人,他就越能通过这个原理配合上纵横捭阖的手段来获取社会财富。

处于底层,又不学习提升,也不自我复盘觉知的人,则相反。他的脑袋里会莫名其妙地充满了各种欲望、幻想、冲动。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被这些欲望、幻想、冲动驱使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欲望,也不知道这些欲望会带自己走向何方。

他不知道,自己脑子里的各种概念其实就是社会精英们精心策划布局给他们种下的种子。

小结一下前面所提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总纲领:我们自己对心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要保持觉知力,把虚的概念都丢掉,只把精力放在可以让我们“果腹”的事情上,那么那些智巧、投机、奸诈的东西便失去了市场,我们的心也就不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虚念、噱头扰乱视听,我们的生活就会很接地气,殷实而富足。

所以,作为领导的话,治理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带领大家进入“虚心实腹”的心智模式。只要老百姓进入这种状态,自己治理起来就会很轻松了,而老百姓呢,也才生活在实实在在的富足之中。

这种道德与自身利益冲突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实在太普遍了。会有这种冲突就是我们对道德这种东西的价值衡量模糊所致的。

我们在实施道德的过程中,会发现,你对这部分人道德,往往就是对另一部分人的不道德。比如,你为了坚守所谓的道德放弃采用“非常规”手段获得这个升职加薪的机会,这对竞争者算是道德了,但是,对下面一批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人是道德吗?因为从能力上讲,你上位才能带大家赚更多的钱。那你说你的行为到底是道德还是不道德?

再假设,如果你上位之后,有了更大的权力和资源在手,你会拿它们来做造福一方的事情,比如建学校,资助贫困山区儿童;而对手上位之后呢,只会自私自利无所作为。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对对手道德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本来可以因你而受益其他人的不道德呢?

你为了所谓的道德情义把钱借出去了,结果自己家里的妻儿老小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你对所谓的兄弟朋友倒是道德了,但是对自己的家人道德了吗?

从这几个反问你就可以看出,道德这种东西的价值其实是非常概念化、虚幻、缥缈、不确定的,就更不要说去衡量了。

这个结论看起来很“非主流”,因为前面说了,市面上大多数教你如何深度思考的“教程”几乎都是围绕所谓的思考方法来大做文章。比如,这样思考帽,那样思考模型,这样系统思考,那样结构化思考等等。

但是,这些思考方法论,真的让你的思考力、理解力大跃迁了吗?不仅没有,反倒是看到身边好多痴迷于各种思考模型的人,常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分析了半天,症结没有找到,还把自己绕进去了。

这里我就撂下一个结论:脱离精准、全面的信息作支撑的思考,都是耍流氓。打个比方来解释。全面、立体的信息就好比是一盏灯。而残缺的信息呢,就好比是一根火柴。错误的信息,就好比是眼盲。

问:这间小黑屋里有些什么东西可为我所用?
如果你掌握的信息全面的话,就好比按下灯的开关,灯一照,整间屋子的所有物件尽收眼底。那么接下来你确定什么有用,要拿什么,到哪里拿,该怎么取,你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做出精准的决策?相反,假如只有一小根火柴的亮光呢?你就只有一件一件地挨个儿照亮,认知效率显然就低很多了。那如果你的信息是眼盲级的呢?

显然,你就只能摸,然后凭触感来猜了。其正确率不言而喻。

这三种认识上的效率差,你说是因为认知模型造成的呢,还是信息差造成的?

显然是后者。

再举个例子。

你认为在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是战略、战术。

错了。

最核心的是情报。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争案例,本质上都是胜的一方更懂得利用信息差来蒙蔽、障碍对方的理解力,进而让对方出现决策失误,最终创造出自己的胜机。

再比如,我们所处的商业社会,同样的项目机会,别人凭什么能够赚钱,你就赚不到钱?

跟什么命中带不带财星没关系。就是这个项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别人掌握了,而你没有。所以,在同样的这个项目上,别人的理解更接地气,就更容易进入真正的赚钱轨道,达成赚钱的事实。而你的理解力存在偏差,就很容易偏离赚钱的轨道,做赔本生意。

作为商人的角色,无论他如何包装,如何给你献殷勤,如何让你感到温暖,他的第一意志永远是盈利。

就像我也会在公众号上免费写干货文。你会从角色意志这个维度来看待我的写作行为的话,就不会觉得我如何如何高尚、无私、有情怀。只不过是为了赚流量,为了后面的付费产品打基础。

因此,你也就不会因为什么情怀、感动之类的来购买我的付费产品。只会因为值不值来买。基于这样的社交关系,看起来似乎很冰冷。但是,在我看来,这才是最良心、良性、正向的社交关系。

试想,假如,哪天你一感动,一冲动,出于情感支持买了我的东西,结果呢,后面我不小心无意识伤害了你的情感,你肯定就会对我心生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