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告别浆糊逻辑科学地坚持自己

同样地,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好像是不正常的,但曾经,它被当作一种正常的特质。19世纪,抑郁成了诗人所必需的一种特质。然而,到了20世纪,随着电视剧的出现(电视剧大多是幸福美满的结局,剧中的各家都完美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的幸福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电视或其他媒介推出的剧目情节上演的故事不一样,这就让我们认为,我们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当你有了这种感受,你就会抑郁。

精神药品的发明和使用的增多(看一看那些制药公司的广告),也促进了抑郁症状范围的扩大。我们之前视为正常的现象,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疾病,这种不快的情绪现在可以用医疗手段诊疗了。虽然从主观的角度看,几年前这种不快情绪就已经产生了,但后来这种不快的情绪出现的频率增多了,他们也就更不愉快了。

我发现,将抑郁当成因所有的事物“突然”全部“堆积”到一起,而感到不堪重负的终极表现是很有用的。每一个单独的事件无疑是可以忍受的,但全部都堆在一起,似乎就让人无法忍受了。关心问题的“边界”,让我将每一个问题当作单独的、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一个一个地逐渐解决,这能让我感到轻松一点。我们没有必要一次解决多个问题。

通过“边界”将令人感到不堪重负的问题逐一分解之后,就成了“我”之外,而不是“我”之内的问题。这不是我要处理的问题,不是缠在我身上的,这让我和问题之间拉开了距离。我不会认为这些事物在“压迫”我,我现在可以拉开我与问题的距离,我有权决定这样做。

焦虑就是对某些可能已经发生或没发生的事情的恐惧和担心。这是我们在错误的环境下或错误的时间里,做出的正确反应。这个反应本身是不会错的,错的只是它发生的时间。试图摆脱焦虑就像是吞食物之前不咀嚼,这是不健康的行为。

按照上述类比,如果你嘴里没有食物,那就不用咀嚼。咀嚼这个动作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嘴里没有食物,这个动作看起来就很奇怪,更像是在浪费能量。这与焦虑的功能表现也差不多:你根本没有什么可以焦虑担心的,那为什么还要开始“咀嚼”焦虑呢?

如果身体无法产生焦虑感,我们可能无法生存。我们需要恐惧感来提醒自己危险的存在。我们现在称为恐惧的情绪,不过是身体激活其能量资源,使其能够做出攻击或逃跑的反应。

焦虑会让我们遭遇我之前提到过的矛盾,即我们认为自己是人,因此也就是理性的动物。然而,焦虑感却是不理性的情绪,如果我们产生了这种情绪,我们的理智会随着恐惧的增加而减少。上万年理性大脑的进化完全不见了!这似乎意味着,我们的动物本性多到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程度。

情绪能让我们享受最大限度的幸福快乐,也能给我们造成阻碍,让我们感受到极大的失望,有时候这种失望情绪持续时间很短,很快就换成了焦虑。

P114

人类最糟糕的缺点就是提建议。
--阿尔·帕西诺(演员)《魔鬼代言人》(1997年,美国电影)

当别人要求我们做什么时,我们总认为这是对方的需要。因此,当别人向我们征求意见的时候,我们也总认为,我们的意见,他们会听从。当我提出建议时,我希望获得回报,即希望你尊重并认可我的建议,而且对我的智慧心怀感激或者有类似的情绪。这听起来很公平,不过真的公平吗?
想象一位老者正站在街边,伸出握着一个杯子的手,并恳求你放一些硬币进去。你认为自己慷慨大方,于是就给了他20美元。离开的时候,你回过头去,看着他带着你的钱离开,并用它获得了高效率的回报-一杯40度的酒。你会有什么感觉? 你会说什么?“我再也不会施舍给你了!”毫无疑问,随后你会很严厉地皱着眉头,很不满地瞥他一眼。

他恳求了,你施舍了,那就应该到此结束了。事实上,我们接下来会认识到,没有什么“应该”,因此,你给了钱,事情到此结束了,这是你“边界”的终点。如果你想要确定他会怎么花这笔钱,你应该事先告诉他。如果他只是饿了,你就不需给钱,带他去附近的汉堡店或餐厅,让他点餐,替他付钱,然后离开。

如果施舍他人,请无条件施舍,不然你就要明确提出条件,而且他人也要接受。你施舍的“边界”,也适应同样的原则:你冒了风险。一旦捐赠了什么东西,那么那件东西就成了他人的财产,怎样去用就是他的问题。再有什么条件,你就跨越了你自己拥有的和他人所拥有的这条边界。

如果你付出了什么,无论是建议还是真实的物品,就像是你卖掉了它们一样,你不再对它们有所有权。这是给予的本质。作为回报,你收获的是分享你的好运的温暖感觉。你不能要求力征税--如果你想要,那就写一首歌吧。在无偿赠予和有条件、有代价地进行赠予之间画一条清楚的边界。

运气一-另一种侵犯“边界”的观念

好运和噩运有很多伪装,而且两者的边界也不总是那么明显。稍稍挖掘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持有运气好坏的观念。虽然在某个地方可能存在运气好坏一说,但在我们的逻辑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运气好这种想法也代表着另一种跨越“边界”的行为。

相信因果关系是根据经历而建立的,而且它告诉我们,如果我做了某事,就一定会导致某结果。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任何事情都只有一种结果,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做了某事,就一定会有某结果。然而,事实上,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情发展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辩称,生活是由一系列不相干的事件组成的,我们可以按我们喜欢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而且我们也冒了风险:如果事情并没有按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我们就会觉得有压力。

虽然我不想表现得太过冷静,但要记住,我们是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世界的,否则就不会有惊讶这种情绪,因为那样大家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一样的,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或称“发条橙”(机器般呆板的人)。如果你不理解其含义的话,可以去看看由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发条橙》,其中的主角受他人操控改变了思想,遵守非暴力行为的社会准则。

如果你买了一张彩票,只有最后一个数字没有对上,这是不是意味着下一次你就会赢?不要浪费钱再去买,这一次一个数字不对并不能保证下一次你一定会赢,因为每一张彩票都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提到运气好坏的时候,我们会出于某种原因挑选某些事例,并将它与另一事例联系起来,这两件事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仅仅是理性认为如此,以此证明运气好坏的作用。当然,你会说,这些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自然地联系起来的。

如果是这样,大家就会做出同样的结论。即便你有确定的世界观,像上图,所有的“点”都会按预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但是究竟是怎样连接的,我们并不清楚。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世界是否是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预先确定好的,这真的不重要。

那么,那些从事殡葬业、汽车维修和保护财产的各种不同大职业的人,他们会不会认为你运气好呢?你运气越糟,他们就过得越好?现在看来,这一点似乎也不对!

可能吧。只不过是因为好坏运气的概念被换掉了,运气好坏的观念真的不重要。

运气的转换P118
如果将每一个事件都视为独立事件,你就会发现,它们与很多因素都有关联。那么,它们是好是坏,全都在你自己选择的处理方式。事后,你会发现,最初你认为好或者不好的事物,过了一段时间,经历了一番其他事情之后,会变成与之前相反的事物。结果,我们却说这只是运气。

这怎么可能?如果是坏事,怎么会突然间变成好事,如果是好事,怎么会突然间变成坏事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其实不好也不坏。事实上,它一直是我们初见时的模样,只不过在某些条件下,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意和想法而已。其实它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因为我们感觉不错所导致的,而感觉是变化很快的。

最终,依靠运气就成了我们在不确定或困惑不解的情况下,创造可预见事件的方式。这个我们也能从迷信观念之中看出来。如果我们找不到对事情的解释,我们就会归咎于黑猫、从梯子下经过、星期五、13号和其他的迷信观念。追究事件的起因能让我们感觉好一点,我们会认为自己对事物有一定的控制权-避免了它,我们未来就能够避开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