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荣耀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生。一个企业领导人如果要获得成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下十种素质:
其一,有长期良好的财务业绩;
其二,显示出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其三,表现出战胜挑战并乐意超越自我的能力;
其四,具有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与人际交往能力;
其五,具备正直、刚毅、执着的品格;
其六,具有开拓、发展、创新、求真的精神;
其七,对社会具有意识的相当强势的影响力与自觉承担;
其八,拥有兼容并蓄、包容豁达的进取心态与气量;
其九,坚持以市场及顾客为中心,并能随机应变;
其十,显示出对社会多样化、多元化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认同。

强调四条重要法则:

第一,大胆买进没有人要的有潜质的资产;

第二,决不要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时随时售出,按照李嘉诚的话说,不要和你喜欢的业务谈恋爱;

第三,一定要让合作伙伴分享足够的利润,这样他们会给你更多的回报;

第四,拓展一项业务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与毅力,要看到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此期间全球可能产生的变化。

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

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如果出售一部分业务可以改善我们的战略地位,我们会考虑这一步骤。除了考虑获取合理的利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取得利润之后,能否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中让我们的投资更上一层楼。
例如,1999年和黄以317亿美元的价格售出Orange公司的2G业务。当时,李嘉诚预计全球3G业务的总成本不会超过144亿美元,其中包括牌照费、设备费、利息以及创建消费者群体的费用。李嘉诚认为,假设这两项业务拥有相同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要让我在二者间做出选择,我会选择3G,因为它的发展潜力更大。

李嘉诚本人在TOM宣布与丽新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的当天曾对媒体表示,现在是小股东,将来不排除会是大股东,足见李嘉诚对收购事宜的参与程度与高度重视,也足以显示李嘉诚的清晰明确的战略意图。当然,也正是李嘉诚这一明确无误的战略意图,给收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同时,李嘉诚又亲自出面强力驳斥了媒体有关他此举有垄断之嫌的观点。

对不可改变的事物或情况,愿我能安祥地去接受它们;对可改变的事物或情况,愿我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它们;更愿我有智慧去分辨二者。
建立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希望的泉源,公民精神与公民权利相比,有时甚至来得更重要。只有通过全力增进社会资本,才可以驾驭知识与创新的动力,或者这就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经济层面之间的合理关系。
我们有幸活在一个充满机会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创意、更多科技、更多时间,甚至更长的寿命。今天,是时候去领悟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通过帮助他人重塑命运,为进步赋予新的意义。进退自如
TOM为和记黄埔及长江实业与其他策略性投资者组成的合营公司,于2000年3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创业板上市。TOM在过去两年就收购了二十八项业务,包括户外广告、运动市场、杂志、书籍、视听内容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形成了网上和网下的跨媒体业务和电讯增值服务。目前,TOM在媒体和娱乐业务方面涵盖了印刷媒体、户外媒体、体育推广、音乐及娱乐和网上媒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有知识,即使没有资金,小小的付出都能有回报而达到成功的可能。

其实,不少香港上市企业都善于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来壮大自己。反观不少内地企业到香港融资,即使首次招股时颇为轰动,以后却静若止水,鲜见第二次融资。纵然意图二度融资,市场早已是鸡飞狗跳,闻者怕怕,避之则吉。有香港资深金融界人士指出,如此融资,只做一锤子买卖,好比在股本市场一次性借贷,远远不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看来,学会点金术,学会李嘉诚那样长期利用资本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仍是摆在内地企业家面前的一大课题。

商业的存在除了创造繁荣和就业,最大的作用是服务人类的需要。企业是为股东牟取利润,但应该坚持为固定文化,这是经营的其中一项成本,也是企业长远发展最好的途径。

香港作家冯两努认为,李嘉诚的成功之道在于心理素质。心静才能观察到万千的变化,心静才能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商机,心静才能超然于缤纷繁杂的浑浊之外。冯两努指出,真正的成功需要经得起考验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以李嘉诚为例,成功的原因是“内心深层的心理素质和心力。”他说,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单靠技术、运气与能力,心理素质才是致胜原因。

在印度尼西亚发生华人妇女大批被奸杀的事件之后,令他即时喝停在当地要进行的一项投资计划;南非尚实行种族隔离政策时,他拒绝到该国投资。他说他选择投资地点,首要是当地的法律对投资者要有保障,而且还一定不能歧视中国人。

虽然处身滚滚红尘、唯利是图的社会当中,但是若能保留一点值得自傲的地方在内心处,人便可以生活得更有意义。

这一点做人原则,解释了李嘉诚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在中国人的社会,从商绝非一件轻松的事,无论事业发展得多大、多么成功,还是有人以不屑的口吻看待商人,仿佛赚钱只是个人之事,与其他人无关,最多只是蚕食他人的利益,更遑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工作了大半个世纪,而且可以说拥有辉煌成就的李嘉诚,绝对有资格为商人说一句公道话。

根据汉司马迁所著的《货殖传》,商的作用是互通有无,当时他已经为商人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抱不平,事实上若企业家有好的创意,有好的经营之道,能为国家创造财富,对社会的贡献绝不在他人之下。

李嘉诚的发家致富史,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资本运作支配下的企业收购扩张史,这一过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场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想象空间,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精彩变局。在李嘉诚主持的每一次庞大的收购行动中,几乎都是采取“软”收购,而且真正做到了虽兵临城下而兵不血刃。这特别表现在收购永高公司、和记黄埔、青洲英坭,甚至收购港灯股权上。李嘉诚的收购行动,始终都是以股东的利益为前提条件,以冷静、合理、双方皆大欢喜为出发点,而进行善意的收购。包括亚视,当大股东明确表示无意放弃控股地位后,李嘉诚便不失时机地宣布退出收购。李嘉诚的每次收购及资本运作,未必都是合情合理的,但绝对是合法的。以诚为出发点,就不会得寸进尺,商业的扩张自然是每个生意人愿意看到的事,但若对对手穷追猛打,可能会收一时战功显赫之虚荣,但从长远来看,会广树敌人,自断退路。

金融风暴爆发后,香港楼价从高峰期下跌了逾五成,数以万计在高峰期前后买楼的小业主与炒家都遭受负资产的噩运,一些已付了地产商买楼订金的人士声称无法向银行作足按揭,只好挞订。但按照合约,地产商再把楼宇以较低市价售出后,有法律权利向挞订者追收原来价格和跌市价格的差额。市场一般相信,地产商通常并不会对真正置业的小业主赶尽杀绝,不会耗费精力追杀这般山穷水尽的无奈业主,但很多挞订者其实是企图买楼转售牟利的炒家。

一些政党人士把苦业主组织起来要求地产商不向挞订者追收差价,但地产商一般不愿公开做出承诺,于是被一些政客和传媒描述为牟取暴利的奸商,李嘉诚也未能幸免。李嘉诚更因为民主党成员陈伟业的有关言论而采取法律行动控告对方诽谤。早在1998年,李嘉诚遭政客传媒炮轰向美湖居挞订业主追收差价一事,个别为了选票的立法会议员,甚至置自己的矛盾身份于不顾,置香港社会的法制核心于不顾,漠视尊重合约在法制社会的基本价值功能,出面帮助这些挞订业主,采取非理性的行动抗争。在他们的眼中,选票的吸引力甚至高过传票的威力。

李嘉诚说自己之所以坚持,之所以固执,绝对不是为了这区区几百万元,不是为了钱,只是尊重合约精神,非追究不可,因为这是香港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赖以繁荣稳定的基石。尤其是对那些自己不尊重和约精神,并诽谤他人的目无法纪者。而对于一些不衡量自己供款能力的盲目炒家,李嘉诚认为不值得同情。自由化的香港,有时确实太过自由,可以任意联想,无限发挥,甚至大肆攻击,却也不用担心会负上法律责任与些许道义责任。因为,他们知道,李嘉诚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识,不会跟他们斤斤计较。至少,李嘉诚无暇与他们打官司。毕竟瓷器不与石头碰,大人不记小人过嘛。

李嘉诚特别说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去打高尔夫球,一名替他背球袋的妇人忽向李嘉诚求情,说自己无力供楼,希望他网开一面。李嘉诚问她详情,原来那位女士已购入四个嘉湖山庄的单位。听罢这个女士的苦况,李嘉诚毫不留情地说:“以你的收入,参与四个住宅单位的炒卖是非常不智的行为,由这一秒开始,我不再同情你,你不要同我说话啦,我要打球。”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1992年考辨过华人圈的五个明显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叠合性、等级性、强调诚实、看重道义、具有弹性边界。其中的叠合性,就是指华人融为一体的关系圈。关系圈遵循一些只有华人熟知的潜规则。例如,他提醒外国的经理人要记住,在华人的商业组织中,年岁较大的人员往往拥有比他们的头衔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其实,关系并不是东方商业精神的真正精髓,只不过是问题的外表,这种虚假的外表正好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跟它并列的中国“土特产”不知还有多少未被人们过滤呢。

比如,中国商业精神中,还有其他一些与美国人的管理思想格格不入的东西,但确实能成就中国商人。例如,云南“钱王”王炽秉持的商道居然是:“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骗我,害我;我将何以处之?容他,凭他,随他,尽他,让他,由他,任他,帮他,再过几年看他。”好一个凡人望尘莫及的钱王王炽。但《道德经》管这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一方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些博大精深的论述,常常令到西方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不知所谓。因而也都需要西方人琢磨是什么意思,什么逻辑,属于什么思维方式。

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李嘉诚,但所有人都应该分享李嘉诚的精神而非图谋分享他的财富。如果那些人把羡慕、嫉妒、算计李嘉诚的精力,都变成仿效李嘉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把李嘉诚的精神财富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那么何愁香港社会经济没有后劲呢?又何愁自己不能成为李嘉诚式的张嘉诚王嘉诚呢?甚至来个特殊的后起俊秀李嘉诚又何尝不可呢?

2001年4月7日,5月1日即将走马上任的候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与城中首富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相约打高尔夫球,梁锦松虽然形容只是“普通社交活动”,但有公务员团体代表批评,作为高级公务员与商界过从太密,会引起市民质疑,应该避嫌。

2002年7月11日,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慧卿致函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促请当局否决TOM.com入股亚视的申请,因为若申请获批,李先生及其家族便可以借着控制亚视进一步扩展其广泛业务网络,削弱香港多元化及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本人同时促请当局积极考虑制订《反垄断法》,捍卫公平竞争的原则,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之后,刘慧卿更于2002年7月26日在《经济日报》刊登“垄断之风不可长”的故弄玄虚之文,充分发挥其政客之政治角色的政治功能,大肆攻击李嘉诚的投资战略,甚至攻击李嘉诚本人。

这位泼辣的刘议员向特首董建华指出,李先生及其家族所涉业务十分广泛,包括房地产(住宅、写字楼、商场、工业大厦及酒店、物业管理)、港口营运、能源、电台、电讯、科技及互联网、超级市场、零售、生命科技等。刘慧卿并指李先生及其家族这些遍及多方面的业务“容易联成一体,造成垄断效应,”令其他经营者难以经营,例如长实或和黄辖下的地产发展项目经常保证百佳超级市场、屈臣氏及丰泽在该些发展计划的商场营业,最近百佳超级市场更获得数码港超级市场的营业位置,而数码港的发展商是以李先生次子李泽楷为主席的盈科数码动力。这位长期对李家横挑鼻子竖挑眉的尊贵的女议员,更是抓住李嘉诚一次表达不满的过火讲话,借机火上加油:“有钱唔系大晒。”公开呼吁市民拿出实质行动反制李嘉诚。

李嘉诚曾无奈何地反驳说:“香港人是想我投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刘慧卿对此的回复是:“任随尊便吧!但请记着,你投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帮香港,香港人没有欠你什么。”投资是为了赚钱,没错,若说不是为了香港,甚至对香港无益,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位尊贵议员的智商。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面对一粒又一粒圆滑坚硬细小的沙子,李嘉诚是否感到疲倦?让我们看看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2005年5月24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发表声明,回应港大医学院毕业生反对港大接受李嘉诚基金会捐出十亿港元给大学后,将医学院命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声明指出,由于李嘉诚及其基金会关注教育和医学的发展,十亿港元的捐款大部分将用作发展医学及生物科技,故校方决定以医学院冠名,以表达对李嘉诚的衷心感谢。港大校务委员会又表明,医学院改名后,学院的管理、法定地位及日常运作与以往没有任何分别。

立法会议员郭家麒表示,收到校友及医学院前任资深教授的电话,指医学院命名有问题,他认为,港大应以其他方式表扬捐款者,例如新校园、建筑物、奖学金及教授名衔等作为感谢,他和其他联署人会约见校长徐立之反映不满。儿科医生谢鸿兴更荒谬地形容港大校务委员会的做法是“家门不幸”,他认为,医学院命名应咨询校友及师生意见。另一名出席的医生黄国田认为,如港大不收回成命,校友将会谴责校长徐立之,要求他引咎辞职。就读港大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倪奕衡表示,学生只从电邮中得悉校方决定将医学院命名,有医科学生对医学院命名有保留。

针对一批香港大学医学院校友反对医学院以商人李嘉诚命名,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5月23日表示,为了向捐款人致谢而命名是天公地道,他并鼓励大学自行筹款。李国章在港台节目《与司局长对话》中说,外国也有类似做法,此举是感谢捐款人。李国章表示,香港各大学去年合共筹得二十三亿港元,该局因应大学的筹款成绩,拨出十亿作为等额资助基金资助大学。李国章又表示,会与立法会讨论,继续以资助基金形式,鼓励各大学向外筹款。